財政預算案的土地供應(2017年2月27日載於信報)

剛公佈的財政預算案對土地供應有如下安排:「公營房屋方面,未來十年期的公 營房屋供應目標為二十八萬個單位。」;「至於私營房屋,私人房屋土地供應量、計及鐵路物業發展、市區重建局、私人重建和發展項目,預計2016/17年度私人房屋土地潛在供應量可供興建二萬九千個單位。」;「在房屋用地上,預計未來三至四年可以供應市場的一手私人住宅單位約有九萬四千個,是自二零零四年九月政府按季度公布相關供應統計數字以來的新高。」這些數字大約可以解讀為平均每年新增供應量約私營房屋二萬個單位及公營房屋二萬八千個單位。此一目標相對過去十多年是大幅增加,但是否過剩或不足,對未來樓價又有何啟示?
從2004年起在土地供應的角度來看,我以為是失去的十二年。雖然最後幾年有全力尋找,但由於開發土地需時,整體來說是失去正常的供應量。2004年之前,私人房屋供應量平均每年約25,000以上。現在看到預算案的土地及房屋供應量,祗是比嚴重不足的十二年大增,但相對香港需求,可能仍然不足。還有就是人均居住面積的增加,亦是香港市民的願景,祗是現時連上車都那樣困難,才會較小人關注「車」的大小!公營房屋的需求,可參照經濟發展及實際貧困階層的數據,從現在輪候公屋的時間不斷延長,可以理解到公營房屋的供應量亦是不足。
對樓價的趨勢,不管政府有什麼政策、辣招或其他行政手段,若然未來十年供應量,政府最樂觀的考量祗能達到上述數字,我相信樓價是不會下調的。近一年政府財政盈餘超標,亦是因為賣地收入大幅增加,反映發展商作為追逐利潤的經營者,是如何預測樓市。
若再從世界其他的金融興旺城市觀測,我們看到不管是倫敦、紐約、東京、上海、深圳及悉尼,其住宅樓市都是與香港近似,不管如何調控,仍然是不斷上升。或許要樓市調整,祗能寄望利息快速大升及從而引發的生意蕭條與需求遞減,但若然出現這個情況,有能力在經濟不景氣時買樓的一群,又是否我們普羅大眾,這又是否我們希望看到的?